汇赢建设咨询·美好乡村别墅建造星球·精品乡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87|回复: 0

守静去欲,见素抱朴

[复制链接]

412

主题

412

帖子

124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46
发表于 2020-8-7 09: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守 静 去 欲

知 畏 知 足



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道教文化如今已经非常的边沿化,那么,道之修养之于每个人是否都是可能的呢?老子也没有明说修身要术,可是他究竟结果留下了五千言,供后人参悟大道。

w1.jpg

守静 · 无欲以静

静是与躁相对的,无欲又是与有欲相对的。

在老子看来,人生而静是人的天性,躁是因人感于物而引起的不服和平静的状态。在人生修养的领域中,老子反对因欲望而引起的躁动,主张以无欲为本的“静”。

w2.jpg

静的状态因无欲所致,无欲就意味着返归素朴赋性。躁是因外在的财色名利的引诱而心动,是背离自性的。因此,老子贵静而戒躁,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显然,物性本真之静才是人生之主宰,而非引起人生躁动不安的幻化的外物。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祛除一切心灵的障蔽,使内心连结虚静澄明的状态,才是复归本真,得生命之真常,若失其真常,肆意妄为,必定致使“凶”的结局。在无常的外部世界中,得自性之真常是人安居乐业的根本所在,也是人生修养的最圆满之境。

w3.jpg

去欲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警醒世人要认识到声色货利之可畏惧,向着外物的追求是一条无止境的道路,只有得自性之足才能成绩自然无为之道。因此,对于欲的去除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老子之去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感性上的感官欲望,二是理性上的智巧之欲。对于感官物欲的危害在老子文本中是显见的,五色、五音、五味戕害自性,文采、利剑、饮食是为道夸,都是非道之物,追求这些皆因人心的贪欲所害,不克不及成绩无为大道。所以圣人应当去甚、去奢、去泰。

w4.jpg

老子要人弃绝智巧,返回素朴的赋性,这也是去欲的一个重要方面。

老子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增长知见,此知见并不是是对于大道之知,主要是指为成绩世俗的功名利禄而学习的谋生之智,如智谋权术等等,这些知见的增长显然无益于对于大道的体认。为道日损,损去的正是这些知见造成的逐求外物的欲望。

w5.jpg

知畏 · 人之所畏,不成不畏

老子从其生活年代的布景解缆,对于那时的物质生活给予了这样的描述:“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在众人都沉浸在如太牢之美味的物质享受之中时,老子认为声色货利都是伤生害道之物,世人应当知畏,修道之人更加应当畏惧而远离物欲之害。

w6.jpg

“人之所畏,不成不畏。”对于世人追逐物欲的心态老子给予了警示。对于世俗之人日益增长的智巧,老子也提出了警示。在大道流行的环境下,私用其智是各走各路的,逆反天道者将会受到道的赏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小智巧的运用无益于个体生命的保全,以无违于天道立身,才能得安身之根本。老子启迪人们认识到世俗的知欲之畏,是教人行无为之道的始端。

w7.jpg

知足 ·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世俗的价值观的可能造成的对于人的自然赋性的戕害,老子认为要修道守真,近乎于道,就应当转变世俗的价值观念,从追求外在的世俗利益转向追寻自性之足。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在名利面前,世俗之人没有一个不会醉心于其中,没有不趋之若鹜的,人类为了满足人心对于外物的欲望,走上了一条没有终点的路而不知归宿,且不问这条路的极限在哪里,只需想一想临界点在哪里,就足以知畏。

w8.jpg

所以老子告诫人们:

“祸莫大于知不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久长。”

所谓知足,就是要人们在世俗名利面前,转变观念,看到追名逐利可能招致的祸患。自然无为何以可能,因其自然赋性自足。自然赋性无需外在声、名、货、利来文饰,无为与自然则无所失,“有为则有所失”得大道之全,因而能守性命之真。

w9.jpg

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w10.jpg

雅集文化

微信号:yajiwenhua

w11.jpg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简介:诗词 | 国学 | 传统文化

w12.jpg


w13.jpg
CREAYOR造物者

微信号:zwzhe2015



w14.jpg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简介:设计 | 手作 | 非遗 | 生活 | 文创





w16.jpg

园冶

微信号:Yuan______Ye



w17.jpg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简介:山川 | 草木 | 古建 | 庭园 | 民居

温馨提示:
1、在论坛里发表的文章,仅代表发帖人即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论坛的所有内容都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核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论坛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5、如果本站文章内容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996741585@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成都汇赢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蜀ICP备19016737号

GMT+8, 2024-4-29 07:53 , Processed in 0.088128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