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赢建设咨询·美好乡村别墅建造星球·精品乡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33|回复: 1

中国农村的真正困境与前途

[复制链接]

389

主题

389

帖子

118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87
发表于 2020-5-10 09: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1.jpg





汹涌澎拜的城市化大潮冲击下,大量农村中青年到城市找活路,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这极大地“撕裂”和“解构”了传统的“乡村共同体”。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双向“拉扯”中,乡村治理体制性改革的前途在哪儿?

内容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一月下期 及 人民论坛网(rmltwz)

原题目:乡村治理:制度性纠结何在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首席研究员、博导  周少来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是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两个历史性任务,事关两者之间互动共进的双向交流过程,其组织性体制基础则为乡村治理。乡村治理及其现代化,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双向“拉扯”中艰难前行,面临一系列制度性“纠结”或“困境”。

01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

“反向拉扯”

今日之“乡村”,不是传统农耕社会中的“田园牧歌式乡村”,也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封闭停滞的乡村”,而是在不竭急剧提升的城市化(城镇化)大潮冲击下的“变动不居的乡村”。这是我们探究乡村治理的现代化结构性大布景。

一方面,改革开放进程中,获得一定人身自由的传统农民,不竭地、一波接着一波地涌进城市,推动着“城市化率”的节节攀升。这意味着广大乡村中的人才、资金和资源,源源不竭地流向各级城市,从而相应地致使各地乡村不竭遭到侵蚀、衰落甚至消亡。这就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提出的历史性布景,也是“乡村振兴”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则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资金和资源的支撑,特别是财产支撑和人才支撑。但目前的财产结构则不容乐观,2017年中国的三大财产比重分别为:7.9%、40.5%、51.6%,而农村常驻人口达41.48%,也就是说,不到国民生产总值8%的产值,要“养活”40%之多的人口,这是目前“农村留不住人”,大量中青年“到城市找活路”的根来源根基因,致使人才、资金和资源“单向”流入城市,而广大乡村面临“空心化”“边沿化”的问题。

这就形成乡村治理的布景性制度困境:一方面,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支持和“回流”,但现实是,乡村的财产基础根本无法支撑如此之多的人口生存。另一方面,为了缓解乡村人口、土地紧张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又需要大量的人口离开乡村,并能够一体化地融入城市生活,也是说,从久远来看,为了根赋性地解决乡村治理问题,还需要农村的人力和财力“流入”城市。

这即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历史夹缝”之中的乡村治理,要实现城乡之间人才、资金和资源的“自由双向流动”,解决乡村治理中的基础性和根赋性问题,还亟待城乡之间制度性体制结构的深化改革。

02

乡村共同体与流动性社会的

“结构调适”

正是在汹涌澎拜的城市化大潮冲击下,乡村治理面临着“治理单位”的结构性调适,治理主体是谁?治理对象又是谁?传统乡村与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乡村,有着极大的结构性转换。

传统乡村基本上是一个“稳固的乡村共同体”,是一个“知根知底的熟人社会”,基本上依靠传统的村规民约等道德性力量维持乡村秩序。改革开放前的“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使国家的政权力量渗透进乡村社会,乡村社会的基本治理结构在很洪流平上还是连结了传统的“习惯性治理”。

但汹涌的城市化大潮,极大地“撕裂”和“解构”了传统的“乡村共同体”,几百万、几千万到二亿之多的农民工不竭涌入城市,“季节性”和“阶段性”地改变了乡村的治理结构。

一是乡村“熟人社会”的松解。

二是“流动性农民工”成为“两头管不着”的庞大人群。农民工大部分时间在各级城市“打工”,但其户籍不在城市,加之其季节性流动的特征,城市社区未便管理。且其终年不在农村,理应在农村社区落实的各种权利的实现根本没有“落实主体”。

三是乡村治理主体和对象的高度变动性。大量农民工季节性在城乡之间的“漂浮流动”,致使了乡村治理主体及其对象的高度“可变性”,加之一部分富裕农民在县城、城镇买房居住,虽然其户籍和身份是“乡村成员”,但根本不在乡村生活,也就无法成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有效主体和有效对象”。

也就是说,在城乡结构互动调适的历史性转型时期,乡村的人员结构、财产结构,甚至其土地制度、住房制度都带有极大的可变性和不稳定性,这即是“流动性乡村结构”给目前的乡村治理带来的极大的问题和挑战。

03

行政化下沉与乡村自治的

“机制对冲”

乡村治理及其治理现代化,理应是国家政权与民间社会合作共赢的良性互动,就基层社会具体而言,就是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但近年来,行政化下沉趋势日益凸显,与乡村社会的自治活力构成了一定的紧张关系。

如有的处所政府强行规定,村委会“两委班子”“一肩挑”(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为一人)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甚至有的政府要求达到100%。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实行“工资性津贴”“年薪”10万元—20万元不等。乡镇政府对村“两委”干手下放行政性事务并实行年终考核。村“两委班子”成员实行“坐班制”,等等。为什么在需要实行村民自治的基层社会,呈现了“行政化趋势”?并构成对“村民自治”的“对冲之势”?这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和现实根源。

一是城市化的急剧提升,需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的带动和整合能力,这在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中表示得特别明显。快速的城市化需要大量建设用地,其中涉及的扑朔迷离、难解难分的“利益纠葛”,都需要乡镇政府拥有极大和极强的“纠纷化解能力”,而这从根本上又离不开村干部的有效配合。

二是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各项任务的繁重。现在的乡镇政府也许是最繁忙的“中国政府”,从贫困户的建档立卡、扶贫办法的落实到位和迎接上级的各种检查评比,到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验收评估,再到乡村道路建设、工程立项实施和城乡财产规划等乡村振兴的重大事务。层层加码式的“运动式治理”,到了乡镇政府,然后再“下卸”加压到村干部的头上。但这必须以能够“掌控”村干部为前提。

三是“流动性乡村社会”带来的管理和秩序的治理难度。农民工流动性的加大和转变无常,带来了乡村传统共同体的松解和解构,传统“德治”力量削弱,现代“法治”力量又接续不上,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增加,都急剧地加大了乡镇政府对乡村社会的“管控”危机。

不竭加重的行政性下沉,虽然适应了急剧转型时期流动性乡村社会的特定需要,但从久远来看,“行政性下沉”与“乡村自治”还是形成了一定的“对冲机制”,对于培育乡村自治组织活力,壮大基层民主的社会基础,养成理性健康的公民文化,城市发生不成忽视的各种抑制作用。而这是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又必须面对的基础性问题。

04

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

“双重约束”

众所周知,“横亘”在中国城乡之间的两大“制度鸿沟”即是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

户籍制度起到一定“隔离城乡”和“封闭乡村”的作用,是维护国家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性制度。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其制度体系“漏洞百出”,但还是束缚农民融入城市的根本制度。户籍制度体系上“附着”大量的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制度化利益”,大量农民工身在城市工作,其身份依然是在农村。由于“人户分离”的历史性境遇,致使乡村治理大量的“时空倒错”。

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紧密相关,也是“隔离城乡”的基础性制度。由于城乡土地制度的“双锁定”(城市为国有土地、农村为集体所有土地,所有制性质皆不得改变),农村土地制度朝着越来越“细分产权”的“双重三权分置”方向改革。

就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来说,“三权分置”的改革为:土地的所有权为集体所有,土地的承包权为农户家庭,土地的经营权可以流转出租或以土地入股。进城打工的农民,可以把小块土地留给家里的老人耕种,也可以把土地流转给专业大户经营,也可以土地入股土地合作社,要么就把土地撂荒。

对于终年在城市打工和生活的农民来说,土地是留给农民的“有用财富”,但却不克不及转化为“融入城市的资本”。但对流转大量土地的专业大户或合作社来说,“流转”的只是土地的经营权,根本无法“拿”土地进行“融资”或“抵押贷款”。

就农民的宅基地来说,“三权分置”的改革为:宅基地所有权为集体所有,宅基地资格权为农户所有,宅基地上所建的农房财富权为农户所有。宅基地使用权可以在集体成员之内流转(宅基地资格权出让)。虽然近期,中央提出“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但大量的闲置在乡村的农房,在没有城市资本大量涌入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实现“资产变资金”。所以,大量在城市打工或在城镇购房并居住的农民,还是保存着在农村的住房,农村的房屋财富同样无法酿成农民融入城市的“融入资本”。

但同时,由于城乡土地价格的极大差别,用几万元抵偿“拿到”的集体土地,“转身”成为城市开发的“国有土地”,其价格往往可以卖到几百万、上千万。由此致使在乡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中的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无形中增加了乡村治理的“治理链条”和“治理难度”。

另外,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在给广大农民施加约束的同时,也是对农民利益的一种呵护机制。农民的承包地是农民留在乡村的“财富”,农村的房屋是农民留在乡村的“根据地”。在目前农民工不克不及完全融入城市的困境中,随时可能的“回乡潮”,也使“老家的土地和房屋”成为农民最后的保障防线。这也是很多处所呈现的,农民在城镇买了房屋并安居下来,也不肯意把“农村户口”迁入“城镇户口”的根来源根基因。同时说明,乡村治理在面临基本制度改革时,所必须直面的复杂挑战和严峻困难。

乡村治理,体制性改革前途何在?只有直面制度性问题和困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向互动,破除城乡之间的制度性壁垒,增进城乡各种要素的自由双向流动。同时,壮大基层民主自治的活力和基础,组织化有序化带动基层民众,培育良好的公民文化氛围,加强乡村法治建设的力度,在此基础上,稳固乡村共同体纽带,提升礼俗性德治力量,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自治、法治与德治的治理结构,由此乡村治理现代化才能够建立在可靠延续的制度基础之上。

一介乡人 | 构建高品质乡村田园生活

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识别,即可添加关注

w2.jpg

w3.jpg

声明:图文素材源自《人民论坛》,仅做分享学习之用,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图文资源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  荐  关  注



私宅建造 | 专注小而美的空间设计建造平台

为设计师带来更多增量业务

为业主快速匹配好的设计师

设计师免费入驻

业主免费咨询

业务成交平台不收任何中间费用

了解更多详情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识别添加关注

w5.jpg
温馨提示:
1、在论坛里发表的文章,仅代表发帖人即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论坛的所有内容都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核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论坛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5、如果本站文章内容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996741585@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成都汇赢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蜀ICP备19016737号

GMT+8, 2024-5-6 21:17 , Processed in 0.06980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