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赢建设咨询·美好乡村别墅建造星球·精品乡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37|回复: 0

【AT】张伶伶:区域维度与绿色设计

[复制链接]

441

主题

441

帖子

134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43
发表于 2020-2-8 10: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区域维度与绿色设计

w1.jpg

张伶伶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副理事长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常务理事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

我今天主要是希望分享一下我这几年的一些思考。

关于布景。实际上,我很早的时候确实有一些关于建筑在城市傍边到底处于什么位置的思考。在这方面,我非常感谢潘祖尧先生,他极力推动了中国建筑论坛的建立。在那时的布景下,彭一刚先生、钟训正先生以及已经去世的杨永生先生在这方面为中国建筑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所要分享的,就是在这样的布景之下发生的一些朴素想法。

w2.jpg

0-1 区域纬度下的绿色设计结构分析图

关于区域维度的基本概念。我需要纠正一个误区,区域维度其实不是以巨细来确定的,并不是是五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区域,或十平方公里是一个区域。实际上,它是一个基本的概念,这个概念小到一个建筑自己都可以视为是一个区域的部分。我希望把这种布景,作为我们项目的一个前提条件,以此界说区域的概念。我更希望把区域维度的思考通过外部的驱动力来发生这样一种意象。最终目标是想塑造一种具有弹性的、有关联能力的城乡聚合空间来引导城乡发展。

关于绿色设计的概念。这里所提到的绿色设计,是从建筑师的角度来谈广义的绿色设计范畴。注意,在此我没有用绿色建筑,也没有用绿色建筑设计这样的字眼。我们更多的是从宏观、中观、微观的三个层级,来思考如何以自然、气候和环境等外部要素作为前提,达到绿色设计,而非泛用绿色技术。我们希望建筑师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这样的基本想法能够贯穿始终。

如何更好地理解区域维度下的绿色设计呢?我想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的自然生长问题,二是空间的衔接问题,三是技术的关联性问题。从它的外部结构来讲,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构成了绿色设计的本体。下面我以我们在辽东湾这十年来的探索,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w3.jpg

0-2 辽东湾新区国家战略地位

在辽东湾的十年实践傍边,我们试图把区域性作为设计的基本解缆点以提供一种新的维度作为切入点。辽东湾在国家战略傍边的地位非常重要,正好处于环渤海的核心区域,位于两大城市圈的中心地段——沈阳城市圈和大连城市圈。所以,盘锦市的城市转型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要从资源枯竭型的城市,转向海洋发展。因此,辽东湾既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机会,又和国家的战略完全契合在一起。

w4.jpg

0-3 辽东湾新区区位优势

辽东湾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它的湿地与植被非常特殊。每到夏秋之际,红色的海滩非常壮观。同时,它也是候鸟的重要迁徙基地。我们作为建筑师,在这样大规模的宏观自然布景下,如何思考相关性的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因此,我想谈三方面的问题:生长、衔接与关联。

1|宏观下的生长

生长,是在自然本体的状态下,分析它的承载力,依照预期设计中的“结构”来发生它自身的动力。例如说,对它的自然基底情况,我们进行了需要的整合和分析,生态本底也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这才有可能推进这个方案的发展。在生态用地扩张的布景下,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对于我们的生态阻力有多大,也需要进行客观的分析。

w5.jpg

0-4 自然生长与财产交相呼应

w6.jpg

0-5 红海滩自然生态呵护区

w7.jpg

0-6 辽东湾国家湿地公园

对在宏观的区域维度下究竟如何思考原有植被、次生和再生植被的问题,绿网的组合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样地,因为临近湖和河,它自己的水系状态极其丰富,这样一来,它的淡水和海水是一种混合的状态。因此,除绿网外,它的水系系统也显得格外重要。对于绿色设计在区域维度下的思考,我们必须要回应气候。好比,在分歧环境下的风环境的措置,包含风速和湿度的分析等。以上都是以区域布景下的绿色设计作为基本前提的一些基本手段。

w8.jpg

1-1 辽东湾新区区域间软化连接方式

在这样极为特殊的生态环境下,我们采纳的方式是软化连接。软化连接最重要的价值,是把自然生态的斑块采纳渗透的方式嵌入到城乡格局傍边。图1-1自己看好像区域面积很大,实际上到微观条理,我们仍采纳了软化连接的基本方式。在规划结构中,从图1-2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然斑块在整个区域维度下发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许巨匠无法根据图片从标准上判断绿色区域的面积,图中这个“岛”的区域是五平方公里。无论是工业区,还是财产区,我们都充分地尊重了自然斑块的存在。

w9.jpg

1-2 辽东湾新区绿网体系分析图

同样的,我们也采纳了一些触媒点方式,希望通过触媒点的辐射,来拉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触媒点对整个区域的影响还是非常重要的,好比我们的财产区、码头区以及其他的公共服务平台,对于整个城区的发展发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这种公共设施先行的基本想法相比于其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还是略有差别的。

在这样的布景下,我们非常重视城乡发展的动态性,而不克不及单一地把城市设计或是区域维度下的思考作为一个固定的模式。好比,三年后我们要怎么办?五年后呢?甚至,到2030年怎么办?在这样的布景下,做了客观分析之后,对于我们整个区域维度下的设计和思考,发生了重要的帮忙。由此,我们方案的发生,就有了充分的区域维度下的绿色设计方法和手段。

w10.jpg

1-3 辽东湾新区05年,07年,08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固然,如图1-3可以看到,05年的版本、07年的版本、08年的版本与我们接手之后的版本之间的差别性。因此,对于规划的过程性,我个人觉得是合理的;只不过,我们是在区域布景下,重新进行了梳理,重新看待绿色设计到底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最后,实际上我们是完全依照这样的总体规划模式来进行的。同时,我们对于整个区域的城市设计进行了充分的思考。这个思考,即是我前面所提到的——在区域布景下的城市设计。

2|中观下的衔接

衔接,从中观来说,一个城市的发展一定会发生辐射作用,尤其通过适度的有机衔接,才会使我们城乡空间结构有机化、自然化、生活化。

w11.jpg

2-1 核心区概念草图

从“面”上举一个例子,来看待核心的辐射作用。一个城市一定会有一个相对的核心区域。对于这个核心区域,我们要根据绿色设计的观念,分析自然基底的情况,好比绿脉和水系。思考如何控制、延伸与衔接,就显得各外重要。因此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空间结构、公共设施和功能结构的反复叠加,使核心区域的辐射作用发生了非常丰富的多样性,包含了功能的多样性、生活的多样性、社会组织的多样性。这是我们基本的解缆点。图2-2就是依据以上分析,初步建成的效果。图2-1是我们最初概念的草图,到现在自然生成的核心区。从图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它和自然的水系、自然的斑块以及自然的红海滩,发生了某种很贴切的衔接关系。

w12.jpg

2-2 核心区初步建成实景图

再举一个关于场合和原型之间关系的例子。由于城市文化中心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因此,在核心区中,需要把它作为面上的重要控制点。我们的基本想法是希望这个文化展示中心既能够依照中国传统原型来思考,又可以作为核心区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平台,使其相当于城市的公共客厅。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所创作发明的场合,本就有着仪式性或场合感更强的体验,让场合中的人能体验参加合和原型、传统和文化的关联性。

w13.jpg

2-3 核心区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文化展示中心的体量自己其实不复杂,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圆组合,这也是原型和场合的经常使用手段。虽然是一种经常使用手段,但随着24小时光影的幻化,反而发生了一些奇幻的色彩。这种奇幻的色彩与前文中的自然红海滩是异曲同工的,甚至可以发生一种幻化,这也是我们想追求的效果。从最后的效果来看,这个方案达到了我们的预期。当人们走进这样的场合和原型的时候,能够体验和感受到它的震撼力。它作为核心的辐射作用,是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

w14.jpg

2-4 红海滩湿地掠影

关于建筑自己的措置,也依据自然植被,好比用红海滩的意象来抽象与概括,做成建筑的基本表皮。从图2-6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结构的构造方式经过了设计师充分的思考,甚至包含了很多绿色设计的思想,和自然的红海滩发生了某种联想与对话,也是一种抽象、概括和提炼。当这种状态进入到室内的时候,依旧发生了同样的状态,如图2-5,这种状态特别像我们东北传统文化里的窗花或剪纸。我们希望通过核心的辐射作用将其与周边发生衔接的同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场合和原型发生关联。

w15.jpg

2-5室内观看文化展示中心表皮构造效果

w16.jpg

2-6文化展示中心外墙结构构造方式

w17.jpg

2-7文化展示中心内部场合空间

线,对于区域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如图2-8中红袖体育中心的发生,是以协调为主要目标的。图片左侧是自然植被其实不丰富的红海滩,它和体育中心之间是存在对话的,自然与人工的对话也是我们想要追求的。这样的协调,也和传统文化,甚至与处所传说相关联。在红海滩本地有个传说:据说偶然有一天,仙女的红袖落到了凡间,于是就在这里形成了现在的红海滩。

w18.jpg

2-8 红袖体育中心鸟瞰图

对于这些想法的回应,我们也依据了基本区域观念下的绿色设计。好比,我们选用了轻质、抗风、耐腐蚀的材料。同时这些材料还减轻了荷载。对于区域维度下如何用绿色思想贯穿设计,我们做出了这样的回应。在回应中,我们试图在结构上节约用地,把几个广场紧凑地联系在一起,达到集约目的。

w19.jpg

2-9 红袖体育中心概念草图

w20.jpg

2-10 红袖体育中心建成实景图

我们最初的想法是漫步坡道能达到顶端用以观海(如图2-11),成为城市的休闲健身中心。我们也做出了设计,可是很遗憾,由于资金的问题,没有完全实施。可是我还是留了伏笔,日后若有机会,我还是希望能够回应到最初的状态。总体上,就它的气氛来说,与我们基本的思路还是相近的。

w21.jpg

2-11 红袖体育中心观景采光平台剖面图

在绿色设计中,存在一种自洽的观念,对建筑师而言非常重要。对于建筑逻辑和材料的使用,自洽性在绿色设计中是值得提倡的。我所提到的自洽性,实际上是关于节材的问题。在自洽的过程中,我们也使用了一些模拟化的手段,如利用参数化帮忙解决如何在分歧场合使用材料,用近似的手段实现减材的问题。甚至在施工中,我们也校对了一些与最初方案有差别性的部分。自洽的做法,在绿色设计中,我是推荐这种方法的。

w22.jpg

2-12 红袖体育中心建成效果及室外活动场地

w23.jpg

2-13 海上观看红袖体育中心

最后,我觉得这个方案既满足了区域维度下的绿色设计,又符合本地文化与自然色彩,而且把传说融入到我们的设计傍边。这就是我想提倡的区域维度对于绿色设计的影响。

w24.jpg

2-14 辽东湾新区新、老城区区位图

再说一个“点”的例子。图2-14显示了老城和新城的一个重要节点。当一个人走到新城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手段去提示他进入到这样的区域呢?首先我们想把这个建筑消隐失落,消隐的目的是消隐到自然环境傍边,如消隐到芦苇塘傍边、消隐到稻田傍边、消隐到水系傍边。消隐的同时也要提示人们进入到了新的领域。图2-15暗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消隐。我们希望这种消隐的状态同时有着提示进入新领域的概念,这是我们想追求的。

w25.jpg

w26.jpg

w27.jpg

w28.jpg

2-15 建筑处于春夏秋冬四季的消隐状态

同样我们希望能显现某种与自然的关系,在分歧布景下的季节关系。我们也希望它能够对外是开放的。它虽然在自然环境下,但我们通过绿道走近它或贴近它,让它成为人们使用的公共场合,这是我们最初的想法。实际上,有很多人把它作为公共场合或作为一种乡愁标识存在。

以上论述的是我用一个面、一个线、一个点的方式分析了城市空间如何在区域布景下衔接的问题。

3|微观下的关联

最后,要说一下关联性问题。从微观的视角解缆,讨论建筑师如何解决和周边的关系问题。这种方法的实际性很强,又是低技术的,是能够以建筑师为主导的。我们如何来探讨这样基本的问题呢?以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的测验考试为例,我们对在外部接口的方式上做了很多的测验考试。如图3-1,我们考虑在这个区域安插外部接口的主要原因是它处在城市主干道的重要节点上,我们必须让它在节奏上发生转变;又如,西侧的居住区是学生宿舍,一定要使其与滨水住宅的标准发生关联性。因此,对于未来的城市发展,通过功能问题留下外部接口,这就是区域观念下的一个基本思路和想法。

w29.jpg

3-1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城市关联分析图

从我们最初的想法来看,图3-2,A点是城市十字路口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B点处有一个制高点。从最终的城市界面来看,还是达到了这样的想法。我们是站在区域维度下来看待城市如何形成,如何给未来的城市留好接口的,图3-3所示是建成之后的A点与B点。在功能衔接傍边,我们也使用了校区集散场地及供学生们休闲、聚会、演出的学校公共空间,与城市的公共设施发生关联。二者之间是共享的。这种功能接口既可以为体育中心使用——在瞬间人流集散的时候,起到缓冲的作用;同时大学有重大活动的时侯,城市的公共空间也可起到分担的作用。这就是站在区域维度下看待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基本思路。

w30.jpg

3-2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立面控制分析图

w31.jpg

3-3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立面建成实景图

同样,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我们也应通过建筑师的手段,使其发生这样效果,或者是起到提示的作用。在整个区域中,本就存在的水系,就应将其充分利用好;原有的树木——这指的是值得保存的处所,我们要充分地保存;在微观条理上,依据我说的生长的条件,我们依旧采取了这样的手段去措置它的湿地与生态结构。这些生态手段,完全是自然水系进入校区原本的状态。这样的自然水系和植被配合起来,再加上周边的公共设施,它的空间感和条理感,会发生我们所预期的绿色设计的基本想法。

在学生宿舍区的西侧,周边恰好是城市的滨水住宅,以这样的标准,从区域维度下考虑区域的功能,我们使二者之间发生了衔接。否则,假如我们在这个区域建设了其他的设施,二者间的标准关系可能就不如现在这样的自然了。如图3-4就是学生的宿舍区。宿舍区的建成和周边的滨水区发生了某种关系。

w32.jpg

3-4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学生宿舍区

w33.jpg

3-5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实验楼立面实景

我在这里更多地强调,在气候布景下内向院落空间对于北方滨水城市的重要性。从肌理来讲,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肌理来控制整个城市新区的未来。同样,对于局部来说,我们希望发生大巨细小的适合于学生校区的自然院落空间。这样的院落空间是来自于气候适应性分析的,并不是是为了做什么而纯真做什么。我认为这是建筑师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做到的工具,就不需要其它技术工程师来配合这些想法了。这是对于气候适应性的考虑。如图3-6可看到院落的条理和大巨细小的空间。同样,它们之间的组团聚合,也通过东北地区特有的暖廊方式,获得了很好的连接。这纷歧定每层都要联系,可是有一个暖廊对于一个北方学校来讲,还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这个校区内的人数已经接近一万人余人,使用了六年,应该说还是初步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像这样一些组团集聚的方式,我们也是本着措置好院落间的基本想法去实践的。同时,这种空间的衔接和渗透,对于整个校区来说也是十分需要的。例如说,像院和院之间如何联系,我们也经过了自己的探讨和努力。又例如说,立面的措置,这显然是北方地区独有的。它在北向立面,能耗最大的处所开窗很少。可是怎么解决采光方式呢?我们是通过凸窗来解决这样基本的功能需求。南向的空间是均质的,北向的开窗反而很少,通过凸窗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的需求。

w34.jpg

3-6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实景鸟瞰图

在所说的立面设计傍边和所说的绿色设计手段中,功能存在之后,随着功能的使用,建筑会发生二次生长。图3-5所示的一些白色构件是一些功能性的实验室管道。对于整个建筑来说,它发生了别样的效果。

w35.jpg

3-7a室内空间中计算机模拟垂直采光井效果

w36.jpg

3-7b室内空间中垂直采光井建成效果

关于整个校区的使用,我们在顶部预留了一些垂直的采光井。图3-7所示为计算机最初模拟到最后建成的效果。我们也通过一个最简单的,低技术的方式解决高校傍边双面房间走廊空间采光不足的问题。利用了两个很简单的事理:自然采光与人工换气。在设计图书信息中心的过程中,我们也使用了一个复合玻璃的简单做法,这也是一个适合北方的低技术。从图3-8可以看得很清楚,仅仅采取简单的干墙,外挂U型玻璃。夏季,从底部进入冷风,上边作为通风换气口,对于室内空间来讲,发生了很好的效果。冬季,把上下闭合之后,可起到暖廊的作用,这对于节能来说还是比较有效果的。图3-10是它最后所形成的室内空间。包含分歧的使用区、阅读区、休息区等,它的空间效果和光影效果还是符合了图书信息中心的基本要求的。

w37.jpg

3-8 图书信息中心外挂u型复合玻璃

w38.jpg

3-9 U型复合玻璃节能分析图

这样基本的想法源于基本的绿色设计,而且是建筑师可以去掌控的。最后我们进行了一次实测,从实测的结果来看,它好于其他校区的其他建筑,也获得了微型院落的采光通风效果。图3-11是其中的一个微型院落,关于它的措置还有很多好的想法,现在不知道有没有机会继续去测验考试。

w39.jpg

3-10 图书信息中心室内空间实景图

w40.jpg

3-11 图书信息中心院落采光通风井

通过这十年的实践过程,我还是有许多体会的,我们还有很多问题要探讨。

一是,在工期和资金很紧张的条件下,虽然我们用低技化的模块替代了一些工具,可是从构想来讲还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二是,我们对施工技术的预判跟实际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致使最后的告竣度实际上是受到了很大限制的。如果巨匠去实地考察,我建议你抱着一个很欠好的心态去看。为什么呢?就我刚刚谈到的图书馆,它由于最近那次的台风,整个U型玻璃全被吹毁了,所以现在处于一个正在维修的过程中,而且也未必会依照原设计进行维修,但其基本的室内效果还是能够达到的。三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试图用建筑师来主导设计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是从建筑师的视角来测验考试一些绿色设计的手段和方法。并不是用一个自己已不是一个绿色建筑,却还通过一些其他的手段来附加上绿色的部分。所以说,相关专业协同的瓶颈和困难,依旧是存在的。在我们的设计作品傍边,有很多的遗憾,请巨匠多批评指正。

w41.jpg

最后,我们所要提倡的区域维度的绿色设计,更多注重的是自然生态的格局和实际应用技术,我们希望它是循流生长的,也希望它是循序演进的,也希望它是循域创作发明的。我希望把这样的想法作为一个整体的思想,能够在实践中测验考试。我也愿意与各位同行分享。谢谢巨匠能够聆听我的演讲。

以上来源:天作建筑研究院(程忠昱、王栋博根据张伶伶在2018世界华人建筑协会年会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

w42.jpg

w43.jpg

/    《建筑技艺》学堂     /

w44.jpg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w46.jpg

w47.jpg

w48.jpg



/    《建筑技艺》代办署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w50.jpg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3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德律风:010-57368776,894675596@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w51.jpg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德律风:010-57368776。

(杂志近期主题包含:“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火车站建筑、机场建筑、超高层建筑、财产园”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小程序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w52.jpg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w53.jpg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
温馨提示:
1、在论坛里发表的文章,仅代表发帖人即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论坛的所有内容都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核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论坛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5、如果本站文章内容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996741585@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成都汇赢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蜀ICP备19016737号

GMT+8, 2024-5-18 16:46 , Processed in 0.07885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