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乃小潜mg 发表于 2020-12-18 08:16:39

建筑师 |“建筑 设计 艺术丛书”第一辑面世!

建筑·设计·艺术系列丛书,名由英文Architecture、Design、Art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所组成,作者也是年轻一代的研究者,旨在通过学科之间的融合以一种综合的视角去思考和看待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第一批出版的四本记录了两位建筑师,一位艺术家,以及一个时代的建筑流变,以四条线索串连起建筑、艺术、设计的隐匿联系,包含:



■《非具象世界》

张含,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博士在读

2010年至201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



■《朱塞普特拉尼与理性主义建筑》

李宁,建筑师

2003年至200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



■《勒.柯布西耶自力住宅构成形态解析》

周磊,建筑师

2006年至200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



■《17世纪初至现今世法国建筑观念与形式演变》
禹航,建筑师
2010年至201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

01

《非具象世界》

【俄】卡西米尔 · 塞文洛维奇 · 马列维奇著    张 含译

▍马列维奇,20世纪抽象艺术的先行者,至上主义开创人。《非具象世界》发表于1927年,是包豪斯系列丛书的第11卷,亦包含了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宣言:“艺术来到一片‘荒漠’。在这里,除感受别无他物⋯⋯至上主义将建立一个新世界——感受的世界。”



▲《非具象世界》

插图,至上主义元素构成

▍阅读经典是现代主义观念重现的第一步,亦是最为重要的一步。20世纪早期先锋派艺术文本所展现的观念跨越,在今天看来仍具备倾覆性的力量。

▍《非具象世界》一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绘画中附加元素理论简介”是马列维奇的艺术理论假说,而第二部分“至上主义”可作为至上主义宣言自力看待。A.Efros曾评论其写作“它其实不是文学,有时候它更少,而有时候它更多:带有使徒写作的闪光。”读者可在阅读过程中对比两部分的行文差别,一窥马列维奇作为理论家与艺术创作者的两个面向。



▲《非具象世界》

插图,至上主义建筑

▍“白色布景中的黑方块第一次赋予了非具象感受以具象的形态。方块=感受,白底=感受之外的空白。普通公众将这种非具象表达视为艺术的终止,他们没能看到一个显著的事实:在这里,感受已经有了一个假定的外在形式。⋯⋯至上主义其实不是要创作发明一个关于感受的新世界,而是为感受的世界提供一个全新且直接的形态。”

——马列维奇《非具象世界》

02

《朱塞普特拉尼与理性主义建筑》

李 宁著



▲《朱塞普·特拉尼与理性主义建筑》

插图,1938年,墨索里尼宣布“第三帝国”的成立



▲《朱塞普·特拉尼与理性主义建筑》

插图,但丁纪念堂“天堂”



▲《朱塞普·特拉尼与理性主义建筑》

插图,科莫开展的特拉尼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

▍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师朱塞普·特拉尼作为活跃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众多优秀的艺术家、建筑师中的一位,所处的时代布景、社会意识形态对他的人生及作品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斯蒂文·霍尔认为:“在政治驱使下的建筑是一件棘手的事情,通常是对那些已经尘封的历史轻率的模仿和倒退。可是,朱塞普·特拉尼的作品超出了它们所经历短暂的政治生命,就像一个虫蛹蜕酿成一只蝴蝶而完全成为另一个事物。”只有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才能深入的研究理性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才能将这一曾经缺失的历史片段与战后60年代的意大利乃至欧洲的建筑、设计思潮联系起来。

▍对于笔者而言,研究特拉尼是求学经历的一段情怀。从阅读张永和老师写的《基本特拉尼》,到介入王昀老师《西方建筑二十讲》中的科莫法西斯党部大楼案例研究。从无知到无畏,笔者开始收集关于特拉尼的点点滴滴,时至今日,竟也付梓成文。 从感性的情怀开始,以理性的研究结束。特拉尼是那个特殊年代少有的能以短暂篇幅穷尽一生的建筑师。因此,笔者采取了建成项目与未建成项目一一列举对照的方法。通过大量翔实的基础资料,完成了对特拉尼两条设计主线的分析与研究。

▍令笔者遗憾的是,直到这本书的雏形完成才有机会前往科莫去一探究竟。有趣的是,有幸走访了特拉尼基金会,看到了大量珍贵的草图幻灯片。那次旅行的经历与收获,也给了笔者更好的视野和勇气去修正与完善这些研究,并显现出来与各位分享。

▍这本小册子前后历经十年,更像是给笔者自己的一个小总结。感谢王昀老师给我们提供的ADA平台。感谢每一位在漫长的十年中一直鼓励我、陪伴我、催促我成书的师长、亲人、朋友们。

03

《勒.柯布西耶自力住宅构成形态解析》

周 磊著



▲《勒.柯布西耶自力住宅构成形态解析》

插图,基本几何体的运用



▲《勒.柯布西耶自力住宅构成形态解析》

插图,多米诺住宅



▲《勒.柯布西耶自力住宅构成形态解析》

插图,柯布西耶绘制的住宅的四种类型

▍本书通过对勒·柯布西耶自力住宅的分析,力求发掘其建筑作品中隐藏的思想轨迹,同时也以实例印证其作品怎样实现“‘精确的’、‘正确的’、‘辉煌的’表演”。

▍最初的写作念头来源于柯布西耶作品的巨大魅力,以及这种魅力诱发的解读动力。

▍作为基础的研究,是基于柯布西耶留下的三百多个自力住宅建筑设计作品。这些作品给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来源。通过对所有案例的对比、归纳、分析,可以挖掘出丰富设计信息。

▍本书的亮点在于论述了柯布西耶自力住宅建筑的精细形态控制。从建筑及其构件的角度来看建筑,可以分为箱体、墙体、柱、楼梯、阳台、天桥等,这些形态之间有着丰富的联系,既是自力部分,又是有机的整体。构件又与建筑空间、游历动线等因素密切相关。从分歧侧面展现了“‘精确的’、‘正确的’、‘辉煌的’表演”。

▍在书稿形成的过程中,对柯布西耶的作品逐个研读,过程经常是迷茫的,一直找不到解读的方向,只有在基础工作循序渐进的完成之后,仿佛不经意的一刻,思路一起涌现出来。

▍本书的写作过程,对柯布西耶的自力作品有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对自己是一次深刻的建筑设计教育。感谢王昀老师在文章方向上的指引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这种研究方法可以让自己受用终生。

04

《17世纪初至现今世法国建筑观念与形式演变》

禹 航著



▲《17世纪初至现今世法国建筑观念与形式演变》

插图,勒杜,1804年,某公墓方案立面图



▲《17世纪初至现今世法国建筑观念与形式演变》

插图,马塞尔·鲁,1957年-1959年,广地居住区





▲《17世纪初至现今世法国建筑观念与形式演变》

附录,年表资料

▍法国建筑的发展承接着文艺复兴建筑文化的果实,也孕育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开端。这本小书通过对331个个案的收集整理,试图以法国为例,重新描述文艺复兴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之间的流变。一些学者认为,世界现代史开启于文艺复兴时期,这本书所力图再绘制的,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法国现代建筑史。

▍在学习现代主义建筑的历史时,总是期待能够更加了解现代运动之前的历史布景。学习已经准备好的文献却只能断章取义时,我还是不太满足。进入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聚落研究室学习后,也要传承研究室年表研习的习惯,对法国现代主义建筑怀有崇拜的我,就想借着这个机会,满足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好奇之心。

▍这种试图通过年表整理还原法国建筑在研究阶段中发展图景的法子,也让这个年表成了本书形成观点的依据。进而,让我将这段建筑史与欧洲世界历史的客观联系了起来。这部分信息将被包含在正文之后的附录中,依照年份排序并编号,可以帮忙读者在正文之外进行扩展了解。

▍借用物理学科普读物上的词汇,这份年表也许可以被视为一次对那时历史的“观测”。正是通过这次“观测”,我得以粗略重绘了法国现代主义建筑创生之前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为这段历史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与由诸多流派、主义组成的风格史分歧,新模型会尽量以客观辩证的方式将之展现,也在一定水平上消除文艺复兴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之间的迷雾。

▍这本书的主体原本是我硕士研究生的平日课业,最终也成了我的结业论文。从开始学习这段历史到近日最终成书,还是经历一些时间。现在回忆起来,在年表搜集阶段,我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中,却与很多那时法国历史上的建筑从业者们相遇。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很幸福的。这个过程大体延续了两年,结束时我发现,随着积累,很多此前很多朦胧的概念都变得清晰了起来,这也让正文的书写这件事自己变得愉快起来。

▍我要感谢恩师王昀老师。若不是家师王昀老师反复吩咐敦促,今日也难以成书。另外,我必须感谢作为论文校外审查老师的黄居正老师的鼓励和肯定。由衷谢谢二位老师。

《建筑师》杂志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建筑师中的画家们”系列专辑,敬请关注!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欢迎喜爱《建筑师》杂志的朋友们转发官方公众号所传播的文章内容,但请尊重杂志版权,勿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传播,谢谢巨匠的支持和理解。

微信编辑:柳冉

查找公众号:建筑师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

投稿邮箱:thearchitect1979@163.com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inaarchitect

官方淘宝:http://shop67348776.taobao.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筑师 |“建筑 设计 艺术丛书”第一辑面世!